移民學生成績好非因智商 研究:信讀書助出人頭地

澳洲亞裔學生。

研究發現,一些來自非英語背景的澳洲移民家庭的學生,學習成績比英語背景的本地學生更好。研究指原因是他們期望通過教育提高社會地位。

研究由澳洲學者、Edith Cowan大學心理學高級講師Justine Dandy進行,發表在學術研究網站「The Conversation」。

經合組織(OECD)去年就基礎學術水平作調查,評估澳洲15歲學生的科學、閱讀和數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調查發現,來自中國、印度和菲律賓的學生的成績普遍優於本地出生的學生。2016年澳洲學能測驗(NAPLAN)中,母語非英語的學生的拼寫、語法、寫作和算術成績普遍高於英語背景學生。

事實上,這種現象不是近年才出現,也不僅在澳洲出現。自80年代起,不少研究已在探討這些問題:為何去到一個新國家、被認為需要適應環境的移民學生的成績會比本地學生好?而且這種現象只出現在特定族裔的移民身上?

1966年,美國有研究認為亞裔美國學生的表現優於白人學生是因為智商較高。之後類似的研究類似的結果逐漸刻畫了這種對少數族裔學生的刻板印象。但這答案被後來的美國和澳洲學者推翻。前者審閱前人的智商測試,後者則對成績優秀的華裔和越裔澳洲學生進行測試,發現他們的智商與白人學生並無差別。

也有人認為亞裔學生比較勤奮,但Justine Dandy否認這個解釋,而將好成績歸功於他們職業上和學術上的志願。他的研究發現,亞裔學生的對未來接受的教育、社會地位和收入等人生目標普遍高於白人學生。

研究發現,亞裔學生的人生目標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影響。「優秀的學術成績」是移民群體共同的追求,他們希望獲得在祖國無法獲得的機會和社會地位,而教育則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最佳方式,因為教育是一個基本上只看成就、不看種族、不存偏見的系統。

但為何來自中國、印度和菲律賓的學生成績特別好?原因有二。一是比起英裔、紐西蘭裔移民,他們的外貌與本地人差別較大,不屬於主流的白人群體。二是他們的歷史文化有通過教育向社會上層流動的傳統,連教師也因此會更積極地幫助學生提高成績。

研究指,這不代表本地家庭不重視教育,只是他們沒有把教育放在優先位置。受訪的白人父母普遍認為過高期望會對兒童和青年造成精神壓力,因此讓他們隨心所欲地就業,而非鼓勵他們考取好成績、選擇地位高的職業。

Justine Dandy認為,不像移民群體那樣有共同的障礙,也不像土著群體那樣教育程度仍落後,主流的白人群體可以自由選擇,似乎反而成為一種「特權」。

(星島日報澳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