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人工資增長多過通脹 學者稱生活成本被高估

社經政策研究所的經濟學家表示,近10年工資增長達31%,拋離22%的通脹。

墨爾本研究所(Melbourne Institute)的教授活頓(Mark Wooden)表示,雖然截至今年6月前的12個月內,消費者價格和工資價格指數同時上升2.1%,但過去20年未曾試過長時間工資增長慢於生活成本上漲。

活頓是澳洲著名勞動市場經濟學家,也是「澳洲家庭、收入和勞動動態」(HILDA)調查總監。他下月會在墨爾本研究所的經濟及社會前景會議上,發佈他對工資增長的分析。

他日前表示:「如果人們擔心實際工資追不上生活成本,那就錯了。他們不了解生活成本其實沒漲那麼多。」

他說,人們留意到電力和油價上漲,但沒發現雜貨跌價帶來的抵銷作用。去年,油價大升16.3%,電費也上漲10.4%,託兒費用增加6%;但蔬果成本跌了3.2%,衣服費用減少最多3%,還有其他家庭用品的價格下跌,令整體生活成本只升了2.1%。

活頓續說,過去20年間,生活成本上漲遠高於工資增長的情況,只在2001年發生過一次,當年政府推出了消費稅。

他又稱,在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以及2012年礦業潮結末之後,工資增長曾慢於生產力增長,但說企業「收割」勞工的得益是不對的,因為勞工收入佔公司利潤比例一直穩定,「大部份公司都不在賺大錢。」

他說,雖然工資增長緩慢,但不平等現象沒惡化,據「澳洲家庭、收入和勞動動態」調查,數年來社會不平等問題輕微改善。過去20年的大部份時間,薪金中位數是最低薪10%人士的收入的1.55倍至1.6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