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中餐館正在澳洲倒閉

來澳洲的中國人都是來自五湖四海,自然也帶過來了五花八門的中式料理,這不僅滿足了海外華人“食味即家鄉”的傳統觀念,更是讓澳洲本地人見識到中華料理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很多中餐館已經越來越難做,大部分中餐掌櫃們被問生意如何時候,都不過一句“就那意思,湊活著幹吧”了事。

雖然帶著謙遜的成分,但不難聽出其中的無奈和艱辛。“託您的福,還算紅火。”“還行還行,常來啊!”這樣回答的掌櫃們確實越來越少。

俗語中,餐館被叫做“勤行”,非勤不起家,不勤不旺店,一切的原因都可以從“勤”這個字來找起。

中餐館沒落了?

為什麼火遍全球的中餐館,這幾年在澳洲越來越難?

“勤”師傅越來越少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中餐館離開了大師傅就玩不轉,“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去吃那個苦,”一位酒樓的老板說道,“以前到澳洲的時候我們沒有選擇,到了節假日生意爆滿,根本沒有時間去陪家人。”

現在年輕的海外移民們不像老一代那樣勤,究其原因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因為現在年輕人有著很多選擇,更多人想要去花時間給家人們而不是無休止的工作。

大師傅必須是勤中之勤,要比其他的小工們負更多的苦。一個餐館中午開門之前,後廚的熱鍋炸油,備餐衛生都要讓大師傅一小時前一手抓。閉餐之後,點庫清場又是一個小時,忙了一天,回家不知幾點,沒時間陪家人,六日別人可以休息,師傅們卻必須上班。所以年輕人越來越不想做廚師。

給錢不“勤”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是中餐館老板卻是被頻頻爆出克扣工資、偷稅漏稅的事情,可以說是失了商道之本。

餐館招聘小工,不經培訓,試用沒有工資,轉正只給15刀每小時的工資,好不容易讓大師傅調教出來個順手的伙計,翅膀長硬了就從小廟飛走了。

沒有任何競爭力的薪資導致有本事的師傅不願意來,沒本事的人在後廚前場混飯吃,餐館整體“四體不勤”,亦是海外中餐館頻頻倒閉的原因之一。

店面不“勤”

本身大部分飯店在中國都是屬于小本生意,傳統的掌櫃、東家們都要親自打掃店面,清潔店鋪外觀,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自己的店鋪,潔淨如新的店面,彰顯著掌櫃本身的本質——樸實,且落落大方。

食品衛生問題一向是中餐館的歷史問題,由于中餐烹調的特點,寬油寬水,五味雜陳,是一點漏在了外頭,都可能導致刺激人鼻子的味道以及油兮兮的外觀。

“中餐後廚髒兮兮的,什麼都有一層油,價格廉價,但是絕對不幹淨。”這是大部分本地人對于中餐館的印象。相比于西餐館或者西式快餐,中餐館想要達到澳洲的最佳衛生標準,顯然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人力在上面,這一點如果每天都要進行的話,需要相當的成本,無論是精力還是財力,都是一般的小店不能夠承受的。

在Google上搜索Chinese Restaurant,往往都能看到地方委員會因為衛生原因關門,這些負面的報道讓一些本不吃中餐的本地潛在用戶敬而遠之。

食材不“勤”

中餐的食材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每一樣食材的搭配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但是正因為此,中餐對于食材的要求其實更為嚴格。

傳統老店“六必居”曾有對于門店的“六必”:黍稻必齊,曲蘗必實,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對于食材的要求“六必有四”。

由于澳洲經濟近些年發展驕猛,物價飛漲,很多餐館為了節約成本,選用打折的不新鮮蔬菜,導致味不達意,一口下去就是味精味,並不能給予食客們新鮮的用餐享受。

創新?也不容易!

相比于傳統的中餐,自助餐要投入的人力就要少得多,在衛生上,也更容易滿足要求。

但是對于食材的選擇,人員的調配以及食量的多少,又是一個大大的問題。為了賺錢,有些自助餐館雖打著中餐的旗號,但在菜品上加入了日料、馬來菜、泰餐甚至是味道更為衝擊的印度菜來吸引習慣不同口味的客人。

如此安排卻是犯了餐館的大忌“不精”,目標客戶不明確,想要符合每一個人的胃口,恰恰是翻騰了每一個人的舌頭。

浪費的問題在每個自助餐餐廳都有發生,雖然自助餐難免浪費,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食材成本上升,讓這種浪費變得更加致命。不少自助餐餐廳都會折在過度的浪費上。

最後,

海外中餐館的沒落看似是無解的一個問題,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物價飛漲以及工資增幅的低迷,

但是我們應該堅信老祖宗幾千年的味蕾技術的開發,堅信每一位中餐老板都能走過這段寒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