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屋後方知滿室僭建 華裔業主被勒令拆卸

一名從中國移民來的青年,拍賣投得一間墨爾本北區的獨立屋連後院平房,但兩年後收到市議會通知,原來其物業地皮上大部份結構都是違規興建。他被迫要花接近一萬元來拆卸僭建物或申請建築許可證。專家建議,準業主購買產權保險,或是向地區議會索取建築報告,以確保物業沒有僭建物。

涉事房屋位於Mill Park的Mill Park Drive。兩年前的招售廣告中,除了提及屋內有燃木式暖爐外,還標註了後院有一間配有客廳、廚房和套房的平房,以及一間「超大車庫加工作室」,但沒有列明花園內有棚子。

現年32歲的華裔男子董浩(音譯,Hao Dong)受到廣告吸引,在2016年3月的拍賣會中投得。他當時打算這間投資物業有朝一日可以給父母居住。

不過,市議會後來接獲投訴,發現該物業大部份結構都屬僭建,並在數星期前通知董浩,要求他復原至合規格狀態或拆卸僭建物。澳洲廣播公司(ABC)報道,原來是該物業其中一名前業主,在後院違規興建了一間平房、一個車庫和兩個棚子,部份建築物已存在接近20年。

董浩表示:「我真的嚇驚了。我知道物業現在的業主是我,但這些東西不是我建的。(地產經紀)沒提及任何事,我假設所有東西都是合法。現在這些歷史問題都跌到我肩膀上,而我必須解決。」

然而,地產經紀在事件中的確沒有責任,在維省這是買屋者的義務,潛在買家在交易前,應自行負責做「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當年促成交易的地產經紀向澳廣表示,他沒留意到物業上一些結構是僭建的。

當地Whittlesea市議會署理規劃總監愛華德斯(Julian Edwards)說:「我們正與該業主合作,確保所有結構回復合規格。議會的首要關注點是人的安全,以及確保該處符合建築規例。罰款或檢控通常是最後才用的措施,而我們有信心該業主正致力與議會合作,以解決這些問題。」

不過,拆卸僭建物或申請建築入則許可兩個選擇都所費不菲。申請許可方面,一間建築公司向董浩開價8,500元,而且未包括聘請工人等費用;拆卸僭建物的話,一間拆屋公司開價7,800元。

董浩說:「我沒有那麼多錢。我可以問父母拿錢,但我不認為這對我是公平的事。如果是我興建這些……我知道我有責任解決,但我沒有。」

董浩在買屋前沒有做建築物調查,這通常是用來判斷一間屋有沒有結構問題。他有聘請了一名物業交易師,但根據澳洲物業交易師學會(Australian Institute of Conveyancers)資料,這人通常不會調查房屋有否違規結構。

物業交易師學會維省分會行政總裁陸瑋(Jill Ludwell)說,準買家可為物業購買產權保險(title insurance),這是一種少有人知的方法去了解違法或未獲批准建築、物業是否有未還清款項或被侵佔,「這是一種便宜的保險,而且在你擁有物業的整段時間都有效。」

紐省的金融權利法律中心(Financial Rights Legal Centre)提出另一種可行方法,就是請物業交易師或律師做調查,向地區議會索取建築報告,以確定有沒有僭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