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主導學術成績 澳弱勢學生讀書差

紐省高考和澳洲學能測驗成績反映,本地弱勢學生似乎未能克服經濟背景以在校內取得好成績。

《雪梨晨鋒報》(Sydney Morning Herald)報道,紐省高考(HSC)和澳洲學能測驗(NAPLAN)成績反映,本地弱勢學生似乎未能克服經濟背景以在校內取得好成績。10年級學生的數學、科學及閱讀成績,不及其他經合組織(OECD)部份國家的同齡弱勢學生。

報道引述經合組織一份報告指,2015年,澳洲只有28.6%的弱勢學生在參加國際學生評估測驗(PISA)時,能展示出日後達至成功所需的技能,比2006年36.3%大幅下跌。雖然比例仍然比經合組織平均的25.2%稍高,卻比加拿大及芬蘭等接近40%差一段距離。

報告計算各國社會經濟條件最差25%的15歲學生,看看有多少能在國際學生評估測驗的3大範疇中取得平均或以上的成績,從而得出他們的「學術適應能力」(academic resilience)。報告指出,成功適應的學生比例能夠作為該國教育制度的質素和平等性的指標。

報告指出,目前為止,學生的社會經濟地位仍然是他們學術表現的主要預測因素之一。弱勢的學生更傾向取得差的成績、輟學和留級。

在澳洲,教育優勢較差的學生,一般的高考和學能測驗成績都會較差。他們在國際學生評估測驗和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TIMSS)中,成績最多落後同齡學生3年。

香港有最多成功適應的學生,比例達53.1%,其次是澳門51.7%和新加坡43.4%。表現最差的國家為科索沃0.4%,尾二為秘魯0.5%。

報告稱,讓弱勢學生到較少干擾的課室和學校上課、身處互動的社區和有較多家境富裕的同學,均有助他們取得學術成功。相比之下,學校的資源並非最大因素。此外,教師流失率較低、校長採取「變革型領導風格」、引導教職員實踐戰略目標的學校同樣有助弱勢學生取得學術成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