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海南有八音,到底是哪八音?|闲话海南

除了琼剧,八音队演奏的八音乐也是海南本土极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无论是私人婚嫁,还是重大民俗活动,都少不了八音队的助兴。

文昌市会文镇白延村八音乐队

八音乐器

海南八音乐是海南省的传统民间音乐,是主要的本土器乐,海南俗称的八音乐既包括乐器、乐曲,也包括乐队。主要使用的八类乐器是:弦(二胡、椰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

海南八音乐曲丰富,按习惯分为大吹打、锣鼓清音、清音和戏鼓四类,收录有历史遗传下来的乐曲达500多首。

八音乐植根在群众之中,接地气,是海南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送新娘》欢快的锣鼓预示着喜庆,《万花灯》悠扬的唢呐伴随着星点的孔明灯缓缓上升,《闹军坡》与重大节庆军坡节一道开场。

村民演奏八音

两度遭浩劫的八音

八音早在唐宋就出现雏形,明代已经十分成熟。明代琼山县就出了一位熟操八音而闻名京城的音乐家汪浩然。据《琼山县志》记载:“汪浩然,永乐生员,留心历代乐律,父子专门名家,能协琴、瑟之声为八音。尝谱大成乐奏之。”

1939年,日本入侵海南以后,实行“三光”政策,人民流离失所,土戏班停锣息鼓或远走东南亚,广大城乡民间乐社队瘫痪,弦断管破,锣罢鼓停。仅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红军和各县赤卫队所在的农村根据地,还组织一些八音队配合进行革命宣传。

抗日胜利后,八音社队又得以复兴,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海南各大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八音队,当时琼山县的灵山地区就组织有八音队200多支。在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八音”被视为“四旧”、“毒草”横扫,八音再度遭到沉重打击。

八音欣赏

非遗文化的传承

海南八音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多数是靠家族传承,加上演奏乐器稀少,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曲谱采用的是工尺谱,外行人看起来如同天书,村里的老人无法转换成现代的五线谱或是简谱,更是让八音的传承难上加难。

为了抢救和保护八音,非遗保护单位征集遗存下来的古老乐器,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保留传统乐器的制作工艺,收录工尺谱,并请专门的音乐专家转换为人们熟知的五线谱。

还有学校开办海南八音的培训班,让非遗文化进入校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更多优秀的海南八音传承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流传千年的海南八音,记录着当地人的点滴生活,承载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是一种特殊的记忆载体。据悉,一年一度的海口“万春会”,都会举办海南八音展演,为市民带来别具一格的海南风采。

闲话海南

旨在讲述海南岛的“那些人那些事”,将历史风物、人物逸闻、文化习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述诸笔端,向各位展现一个更有趣、更可爱、更丰富的海南。

平台简介

海南华道和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携手香港流动媒体公司,运营流动新闻、海外华媒头条,并整合百家世界华文媒体,涵盖报纸、APP、网站、新媒体等,以技术为基础,以内容为核心,打造面向全球华人群体的传播平台,讲述中国好故事,展现海南新面貌。

分享: